逃家求活 每月千名孩童被家暴
中國時報 2007.08.02 朱立群/台北報導
台灣社會的虐兒事件每天都在上演。內政部統計,去年約有一萬一千名兒童遭到家暴,今年截至六月通報的個案數也逼近七千名。也就是說,每月約有一千名孩子,在家中活在暴力陰影下。
對家暴受虐兒來說,家不再是最後的堡壘,反成為他們亟欲逃離的地方。妮妮與小偉(皆為化名)是家暴的受害者,目前都在接受「藝術治療」。諮商師發現,受虐兒會在無意中複製施暴者的暴力行為,流露對他人的恐懼與不信任。
妮妮目前是小五學生,來自低收入家庭,半年前遭到母親同居人強暴,經社工轉介接受藝術治療。她在空白畫紙上畫出大片草原,草原中間有棵枯樹,樹下坐著一位少女,用空洞的眼神望著遠方。
妮妮的藝術治療師蘇湘婷說,妮妮選擇用遺忘的方式處理性侵的陰影,在療程中,刻意與他人保持距離,不主動與人接觸。治療半年後,妮妮慢慢放下戒心,在圖畫裡畫上小白兔、小綿羊陪伴樹下的女孩,也會主動找人一起玩氣球。但是性侵的陰影卻從未消失,妮妮看到電視新聞的性侵報導,仍會感到不舒服,立刻撇開頭去,不看、不聽。
十歲男童小偉也是家暴的受害者,父母親是聾啞人士,因親子溝通不良,經常用拳頭與巴掌教導小偉。社工人員把小偉轉介給蘇湘婷,希望藝術撫平他的家暴傷口。
蘇湘婷說,小偉全身散發出明顯的暴力反應:玩動物遊戲時,一定會派出獅子吃掉對方的兔子;在沙堆上玩戰爭遊戲,一定奮力殺死敵方;在拋球遊戲中,一定拿球猛砸其他小朋友。蘇湘婷說小偉在暴力的環境中長大,已經將暴力內化,無法體會「別人的痛苦」。
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是家暴受虐兒的平安符。勵馨基金會、現代婦女基金會、台大婦女研究室等十一個曾經發動《家暴法》與連續性暴力修法,以及推動《性騷擾防治法》立法的「防暴三法推動聯盟」,昨天正式成立「台灣防暴聯盟」。